山東新華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山東新華制藥廠,1943年創建于膠東抗日根據地,1948年遷至淄博。現占地4000余畝,總資產37億元,職工6500余名,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解熱鎮痛藥生產和出口基地,也是國內重要的抗感染類藥物、心腦血管類藥物、中樞神經類藥物、激素類藥物、驅蟲類藥物等的重要生產企業,年產化學原料藥2.5萬噸,片劑60億片、針劑4億支、膠囊15億粒,形成了化學原料藥、醫藥制劑、精細化工、醫藥物流四大產業板快,核心子公司新華制藥為H股、A股上市公司。公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骨干企業,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泰山學者—藥學特聘專家。2013年全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3.75 億元,實現利潤7059萬元,實現出口創匯1.85億美元。
企業文化建設概況
新華是企業文化建設較早的企業,從1985年開始進行企業文化的提煉工作,1986年提煉出了“政治堅定、艱苦奮斗、干群團結、愛廠如家”新華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1992年對文化體系又進行充實,2002年對新華精神進行了修訂。2007年公司制定了《十一五期間企業文化建設綱要》,啟動了新一輪企業文化的修訂工作。
2009年,《企業文化手冊》問世,標志著新華基本形成了具有新華特色的企業文化理念體系、行為體系和視覺體系,使其既有效傳承了新華的紅色文化,又融入了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進一步提升了新華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繼《企業文化手冊》之后,《企業文化案例手冊》緊接著編纂發行,成為新華企業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教材和生動載體。
目前,公司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興企”的企業文化理念,已形成了以“保護健康、造福社會”為企業使命,以“品質至上、科學發展”為企業核心價值觀,以“傳承、創新、和諧、奉獻”為企業精神,以“務實、求嚴、高效、誠信”為企業作風,以“高科技的新華、國際化的新華、充滿人文精神的新華”為企業愿景的企業價值體系,及諸多以企業組織行為管理理念為支撐的具有“新華”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
早在2003年3月,新華就被省國資委表彰為山東省首批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2006年又被省委宣傳部等五部門評為首批山東省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2008年10月榮獲“山東省省管企業文明單位”稱號,2010年8月榮獲“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企業”等榮譽稱號。2010年11月榮獲“山東省醫藥行業首屆企業文化建設示范企業”,2011年1月榮獲“中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獎”, 4月獲“中國化學制藥行業出口型品牌10強”、“山東省醫藥行業十一五突出貢獻企業”,2012年9月榮獲“全國醫藥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等榮譽,2013年度榮獲“山東省省管企業精神文明企業”稱號,連續多年被評為“山東省省管企業優秀思想政治工作先進企業”。
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與做法
一是組織健全、上下重視。新華設黨總支9個,黨支部69個(其中二級支部34個)。設有黨委政工部、紀檢監察部、黨委干部管理部、黨委辦公室等專職黨建和企業文化建設部門,并有工會、共青團、科協等群團組織。集團核心子公司新華制藥的重要生產車間和銷售部門都配有專職或兼職的黨總支部(支部)書記,專門負責所在單位的企業文化建設工作。集團專兼職政工人員有100多人。
二是加強職工思想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根據工作實際和員工思想狀況,開展職工教育活動,連續多年聘請省、市知名專家、教授來公司進行專題教育;在公司內開展推薦讀書活動和各級干部上黨課活動;近幾年,先后開展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廉政準則、中國夢等教育活動。
長期以來,公司注重在全體員工中強化質量意識、責任意識的宣傳教育,牢固樹立“兩個生命”(產品質量關系企業的生命,藥品質量關系患者的生命)的責任價值觀,建設責任文化。自1986年國家開展藥品質量市場監督性抽查以來,公司始終保持了100%的合格率。在履行基本責任、法定責任的同時,注重道義責任的履行。積極參加5.12”汶川地震、“4.28”膠濟鐵路事故、玉樹地震捐款、云南魯甸地震捐款以及愛心一日捐活動,近四年來公司捐款累計400余萬元。
三是注重樹好典型,把好正確的輿論導向,使企業文化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內宣工作按照“導向正確、及時準確、面向全員、穩定鼓勁”的原則,堅持正面引導。外宣工作以宣傳企業業績、展示良好形象、打造品牌魅力為主,綜合運用平面、網絡、電視等宣傳模式,一季一主題、一季一重點,提升新華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
近年來,先后組織開展了向一線工人典型常嶺,科技模范、市級勞模王兵,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人技師朱連博、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徐學、市級金牌工人王鵬等的學習活動。今年五月份,集團黨委在《新華藥業》進行了“最美勞動者”系列報道,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的基層員工事跡進行了集中宣傳。
公司形成了“一報、一網、一館”的宣傳平臺。企業內刊《新華藥業》報是傳遞企業生產經營成績,凝聚干事創業熱情,展示員工才華、共享企業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該報自1988年創刊至今已有26年歷史,共發行1060期,從最初的月刊、半月刊,到現在的四版周報,內容更加豐富,版面更加新穎,定位更加明確。目前“自已寫、寫自己、自己看”的內刊定位是全體員工共同實踐的總結,已成為全體新華人“可讀、耐讀、必讀、愛讀”的一份精品報紙,曾多次在全國、省、市及醫藥行業企業內刊評選中獲得殊榮。
企業門戶網站(scc48.cn)是新華對外宣傳的主陣地和平臺。新華網站2002年1月正式開通,多年來堅持辦“精品網站”的原則,不斷創新思路、改進工作、大膽實施對公司網站內容的整合、品質的提升,主動向社會公眾傳播新華品牌形象、文化品質及輝煌業績。2012年企業官方微博和博客的開通,傳播的手段更多元,信息更豐富。2013年,新華網站在全國2450多家上市公司評價中,得分81分,排名65位。
新華制藥展覽館是新華企業文化教育和培訓的重要平臺和窗口。2012年5月,新華制藥總部新展覽館建成啟用。新展館以高起點、高標準、新理念、新手段、新形象為指導思想,定位于集中展示企業獨特的個性與文化品質;展示企業整體形象與綜合實力;突出新華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際視野;同時把新華的發展壯大與祖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等歷史背景相融合,使來訪嘉賓感受到新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優秀的現代企業品質。目前,新華制藥展覽館已成為淄博市傳統教育基地和群眾路線教育基地。
四是把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與關注職工成長、成才結合起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以新華網絡學院、新華技校為平臺,充分利用好“金藍領”培訓資格,積極開展與大中專院校的培訓合作,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教育,鼓勵職工在職讀研。2013年,公司在19個基層單位建立車間職工書屋,讓職工在工休時能夠上網學習、看新聞、讀書報。2014年上半年,公司又為各職工書屋購置了一批新書,并組織了一次讀書征文活動。
注重指導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設立五類人員多個層次的職務序列和崗位體系,讓每位員工都有成長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推行管理崗位、關鍵崗位的考試錄用制度。建立規范有效的獎勵制度和特殊人才政策。
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自2012年元月起,組織開展了評選百名一線優秀員工活動,形成了“十名勞模、四個十佳人員和百名一線優秀員工”評先體系,進一步擴大評先覆蓋面,形成合理的獎勵層次,讓更多地基層員工獲得獎勵的機會,激發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
五是把企業文化建設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進企業文化建設。解決職工就餐問題,自2012年公司收回職工餐廳管理權后,公司已先后投入近1000萬元,粉刷墻面、增設空調,改善就餐環境,增加伙食補貼,豐富花色品種,解決了長期被職工詬病的就餐問題,得到了職工的熱烈擁護和積極評價;解決職工公寓問題,今年投資150萬元對公寓進行全面改造,安置空調、網線等;解決職工上下班交通問題,開通了三個園區的繞城班車。收入是職工最關注的利益問題,今年公司調整了員工夜班津貼、崗位工資,重點向一線員工、關鍵崗位員工傾斜。
六是堅持企業文化建設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工會工作,按照“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建設和諧勞動關系,豐富職工文體活動,關注幫扶困難職工,服務企業科學發展”的工作方針,注重從維護和保障職工群眾的民主權益和經濟權益兩個方面來開展維權工作。大力開展節日送溫暖、夏季送清涼、娛樂送基層、“金秋助學”“四送”活動,盡工會所能為職工做好事、辦實事。開展形式多樣的職工文體活動,豐富職工業余生活,緩解職工工作壓力。公司每年輪流舉辦“新華杯”三大球(足球、藍球、排球)比賽,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我愛新華”歌手大獎賽每兩年舉行一次,大型綜合運動會五年舉辦一次,“三八節”活動、職工攝影書法比賽、撲克比賽和征文活動定期開展。
共青團工作堅持黨建帶團建,積極配合黨委對青年工作的部署安排。引導青年職工價值觀的認同,用豐富多彩、青年喜聞樂見的多種聯誼交友、培訓交流等文化娛樂活動,組織、引導、團結、教育青工,發揮青年職工的生力軍作用。
企業文化建設在新華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創新等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撐作用,特別在凝聚和鼓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新華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為企業中心工作 “提供三個堅強保證、營造三個良好環境、奠定一個堅實基礎”為工作方針,圍繞公司生產經營中心工作,注重企業文化建設的虛實結合,抓改革、謀創新、促發展,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使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科技創新及新產品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對外合作及外貿出口持續增長、企業改革改制不斷推進,實現了企業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2014年上半年,新華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8.97億元,同比增長7.3%,出口創匯1.03億美元,同比增長9%。各項經濟指標為近三年最優,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刊登于:2014年10月27日《山東食品藥品安全文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