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朋友在海上呆了幾天,朋友的父母都六十多歲了,有只船,靠捕撈海產(chǎn)品為生。年齡大了,把船給了朋友的哥哥。身為公務員的朋友有時間就隨父母下海,他不是游山玩水,只是為了幫幫父母。他很感慨:我是不愿意下海的,早年在海上呆的太久,心都傷了。
上船后才知道漁家的不易。起初我只是眩暈后來就嘔吐。朋友說苦還在后面呢!海上的人多吃“面疙瘩”,把面放在水里煮,遠遠不及蘭州拉面的味道。有次休息,朋友指著船板上忙碌的母親說我母親三十多歲時就已經(jīng)那么黑了,不像個女人。但他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他感覺到父母的不易,因此只要有時間就過來幫忙。
朋友的父親沉默寡言,滿臉褶子,但雙眼有神,這或許常年在海上有關。他父親對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習慣了就不想改變了。當初村里想讓他當村長,他感覺不是那塊料,就來海上了。后來覺得這條路走對了,人生無常,但人生亦有常,按常規(guī)出牌,多是沒有問題的。他舉例說我們出海人再謹慎仍舊有三分命在閻王爺那里,就和開車人一樣,再遵守交通規(guī)則,自己也只能掌握七分命,另三分就是運氣。但不能因為人的旦夕禍福而處處畏手畏腳,人在旅途,難免出現(xiàn)意外,可是,我們這些老家伙就這樣磕磕碰碰的過來了。
“車船三分命”這句話早就知道,只是在海上聽老人再次提起才感覺生命的可貴。泰坦尼克號沉沒整整一百年了,還被人津津樂道,不僅僅是那部電影。讓人感動的還有里面的一些細節(jié):像船長堅持讓婦女兒童上救生艇,自己隨船沉沒……
人在旅途,太多的意外讓人感慨,但更多的是感動。我們或許記住的只是泰坦尼克號的那段愛情故事,但故事從來都是悲喜交加的。朋友的父親在海邊救過好幾個人的命,他沒得到過一次獎勵,被救的人有的一去不復返了,有的逢年過節(jié)去看望他。他在風浪里來來去去的,早就看淡了一些事,從來沒有埋怨過誰。他說年輕時還好高騖遠,后來就看淡了,活著就好。他孤獨慣了,他早早就給自己和老伴買了墓地,仍舊靠近海邊,他說自己離不開海了。
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年老時看淡。我們真的能做到么?
有家釣魚俱樂部做過一次心理測試,對當天所有釣魚者釣的最大的魚進行稱重,并對前幾名進行獎勵。幾乎所有釣魚者都說“如果那條脫鉤的魚不跑,自己的魚最大”。于是,“脫鉤的魚最大”成為一些人不能面對現(xiàn)實的理由。很多人因為愿望與現(xiàn)實存在很大的差距就抱怨生活。如果我們有機會接觸那些終日勞作的農(nóng)民,或者在海上漂泊的漁人,我們會懂得面對現(xiàn)實才會更好的接近現(xiàn)實。
人在旅途,我們或許無法看透未來,但我們總可以把握好方向。方向對了,旅途才會有價值,人生才有存在的意義。(馬鑫良 新華醫(yī)貿(mào))